內蒙古種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%以上
近年來,內蒙古種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,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8%以上、畜禽良種化率達到95%以上,農作物良種繁育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。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技術、規模、生產能力居全國第一,大豆制種面積居全國第三,玉米制種面積排在全國前五。自主培育向日葵品種在科研水平、市場份額及品牌價值等方面全國領先,市場占有率超過三分之一,自主培育西紅柿系列品種占全國市場份額的十分之一。
據內蒙古農牧廳種業管理處處長蒙志剛介紹,我區是全國培育牛羊品種最多的省區,現有國家級核心育種場11家,牛羊品種數量和供種能力均居全國首位,已具備年提供20萬只種羊和1000萬劑優質牛凍精的能力。培育國內排名100名以內的乳肉兼用西門塔爾種公牛達到26頭,居全國首位。奶牛種業產銷全國占有率第一。
根據我區資源普查征集情況顯示,目前全區累計征集農作物種質資源3416份,超出任務要求700余份,畜禽普查總體進展順利,全區鄉鎮普查填報率達80%。組織確定了第一批14家自治區級種質資源保護單位,其中3家作物資源庫、2個畜禽基因庫、1個微生物資源庫、8家自治區級保種場。現有蒙古牛、蘇尼特羊等7家國家級畜禽保種場和3個保護區。
全區育種創新推進工作進展良好,2021年,全區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185個,其中高淀粉玉米品種98個、高產玉米品種35個。登記非主要農作物品種71個,其中三瑞9號向日葵品種2021年推廣面積在50萬畝左右,雜交谷子“兩優中谷2”畝產達1000斤,較常規品種增產10%左右。建設自治區種業重點實驗室7家,在土默特左旗引進水稻育種專家,建立種質資源庫,應用分子生物技術選育黃河中上游耐鹽堿水稻品種,培育的耐鹽堿水稻品種“金黃香三號”,表現出較好適應性和綜合抗性。組建成立了農作物、畜禽和飼草等14個種業創新專家團隊。
我區目前已建成7個國家級玉米、大豆、馬鈴薯、雜糧雜豆良種繁育基地,察右前旗、四子王旗、牙克石市建設標準化種薯基地40萬畝,年生產原原種1.6億粒、生產原種和一級種37萬噸,選育新品種7個。建成11個國家級核心育種場、5家種公牛站。
在龍頭企業培育方面,培育自治區級種業龍頭企業10余家,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企業200家,其中西蒙、科河2家為年銷售額1億元以上的“育繁推”一體化企業。賽科星、賽諾為科研能力較強的奶牛、肉羊種業龍頭企業。
我區還啟動種業執法3年行動,嚴厲打擊侵犯植物新品種權、非法轉基因制種、制售假劣種子等違法行為。今年抽取農作物種子樣品127個,代表種子重量50多萬公斤,其中有29份農作物種子樣品不合格,已通報屬地管理部門嚴肅查處。(記者 苗青)
來源:正北方網